闽中明珠——沙县,隶属于福建西北部的三明市,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国家南方重点林业县,萝卜岩楠木种源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专属以楠木为对象的保护区。年均气温19.2℃,森林覆盖率达75.9%。
街巷间遍布着各色小吃摊位,每壹个沙县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小吃哲学”。
新华社点评说:从草根业态到进军世界,沙县小吃的“逆袭”之路,体现中国人的勤劳和情商,见证梦想拔节生长的力量。
沙县小吃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地方风味小吃,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沙县先民南迁,带来中原汉民族饮食风俗,随着后来古闽越族与周边客家饮食特色融入,沙县小吃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二十多年来,在沙县政府的扶持下,不畏劳苦、敢闯敢拼的沙县人把这一风味小吃带到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式快餐,并陆续进驻了日本、葡萄牙与美国,在当地极受欢迎,开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8大道60街818号的沙县小吃在开业首日就因为太过火爆仅3小时即售罄关张。
在这里,小吃摊遍布大街小巷,几乎每个沙县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关于吃的哲学。沙县人民利用平时生活常见的面粉、黄豆、芋头、瘦肉、鸭子等食材,使用煎、炒、烹、炸、煮各种烹饪手法,制作出260多种特色小吃,其中拌面、扁肉最为人所知,如果不是亲自去到沙县,恐怕永远不会了解壹个小小县城居然会隐藏着如此多的美味。
01 扁肉
等于于北方的“馄饨”,其中最著名的沙县庙门扁肉被列为“中华名小吃”。各地皆有的一道吃食,沙县却能做出无可替代的味道。因为这里的肉馅绝不用刀,而是以特制木棒,将猪后腿上最紧致的瘦肉敲打成肉泥,因此扁肉皮薄馅脆,爽滑劲道。
煮扁肉的汤头自然也有讲究,猪头骨与龙骨熬出清汤,装上扁肉,撒上一小把葱花,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02 拌面(花生酱/辣酱)
沙县的拌面用的是碱面,煮面讲究水宽,面条入水后立即上浮,五六秒即捞出,面条劲道有香气。
拌面上桌前,店主都会问一句要不容花生酱。花生酱是沙县小吃里的灵魂,当地讲究的店家会亲自花功夫将花生炒熟,再磨碎制酱。花生酱浓郁的香气拌进面里,朴实的味道令人着迷。除了配花生酱,佐辣酱也是当地喜闻乐见的吃法。在沙县,几乎每家小吃店的桌上都会放一份辣椒酱。三明盛产朝天椒、黄椒、魔鬼椒等,辣度各不相同。沙县的辣酱通常用朝天椒制成,看似小巧,辣度却不要小觑,最适合拌食。
03 烧卖
沙县的烧卖不同于南方的糯米烧卖与港式烧卖。内馅是沙县特有的粗粉丝,佐以肉丁、笋丁与香菇丁。
手工擀制的外皮轻薄有韧度,蒸熟后皮薄似蝉翼、吹弹可破,衬托它的美味还有壹个秘诀,那便是蘸取当地特制的酱料,吃起来清爽可口。
还有一种甜烧麦,是以前女婿用来孝敬丈母娘的美味。馅料换成了白糖、紫菜、桔饼丁与碎花生,饱满又甜糯。
04 豆腐丸
一颗看似简单平常的豆腐丸,却是沙县人心中最为鲜美的极品味道。白嫩的豆腐做皮,口感偏软,是豆腐本身的朴素味道,和红菇一起煮汤,尤其在寒冷的冬日里,超级治愈。
05 芋饺
将芋头煮熟捣成泥,加入木薯粉揉成面团,再包进肉丁、香菇、笋干等馅料,一次吃十个不是问题。
06 米冻皮
米冻皮类似于北方的凉皮,南方的粤菜肠粉或客家簸箕板。米冻在沙县有绕圈的意思,当地人称之为写米冻,在烧开的水中加入米浆后搅拌画圈,冷却即成。拌入特制酱料,清爽美味。
07 状元饼
沙县一道名小吃,面皮包裹上煮熟的五花肉馅料,再擀成薄饼,烤出来的状元饼外皮酥脆,即使店家深藏在小巷里,也能让老饕们寻味而至。(不赶早是真的会买差点哦~)
08 沙县板鸭
曾有人作诗赞叹沙县板鸭,说其“皮酥肉油润,配酒最堪夸”,沙县人做板鸭一定要选用农家养殖的半番鸭,做出来的鸭子肉质结实,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隔水蒸熟之后,鲜美异常,佐以一杯小酒更是满足。
还有芋头粿、熏鸭腿、熏豆干、黄鳝粉干等等~美味数不胜数。
当然,除了美食,这里还有各式各样的美景与古朴深韵的文化。淘金山长达38米的华夏第一岩雕卧佛、省级名胜风景区七仙洞、省级楠木林自然保护区罗卜岩以及“十里平流”、“七峰叠翠”、“洞天瀑布”、“二十八曲”等自然景观,还有兴国寺、古城墙、孝子坊民居以及东南沿海现存最大的城隍庙等古迹,还有被誉为“肩膀上的艺术奇葩”,获取了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会演金奖的沙县肩膀戏。
沙县小吃文化城
沙县小吃文化城以沙县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遵循古朴的设计风格,将建筑与谐地融入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景区之中,展现沙县1600多年的闽中悠久历史与“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饮食文化古城风貌。
沙县淘金山
淘金山,海拔仅501米,昔日曾是淘金和屯军之地。历代的众多的名儒官宦造访,并留下多处石刻遗迹。如今山上最有引游人注目要数定光寺旁的一蹲长达38米的定光卧佛,和山上的野生野生铁树群并称为“淘金山双绝”。淘金山也是壹个森林氧吧,这里林木葱郁,奇花名木缀于多彩多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树种达 200 多种,有全国罕见的千年野生铁树群与宋桂花树。登临灵山,心中杂念荡然无存,不觉间心旷神怡。
“沙阳八景”
沙县历史上较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宋名相李纲命名的”沙阳八景”,即” 七峰叠翠””十里平流””瀛洲夕照””瑶池夜月””豸角秋烟””洞天瀑市””吕峰晴雪””凤岗春树”,但现仅存二景。
十里平流在沙溪河大洲至琅口一带河段,沙溪河上游大都滩多流急,婉蜒曲折,至此则河面开阔,水流平缓,泛舟江中,只见两岸或青山叠翠,或楼宇临江,沉影如黛,摇曳多姿。这在多礁滩险阻的腹地山区,堪称闽水一奇。宋李纲诗云:”平溪绿净见游鱼,十里无声若画图。但道曾经太史爱,不须淤染自为愚。”
七峰叠翠位于沙县城区东侧,北临虬江、西至凤凰路索桥头,是沙县历史上有名的沙阳八景之一。
大佑山
明《八闽通志》、清《沙县志》、民国《福建通志》都有等于篇幅描述大佑胜景,宴坐峰、聚星石、忘忧石、降魔石、天威石、藏云坞、归云洞……均有记载。邑人一直将大佑山视为吉祥圣地,山上建有普照寺,香火甚旺,自宋朝就有文人骚客来大佑山吟诗作赋,宋进士、兵部尚书罗畸曾赋诗赞之。每当农历十五日五更时,在山巅可观日月两轮东西相照这一”日月同辉”的奇异天象。
水美古堡
水美古堡是沙县现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位于沙县城西7.5公里处的水美村“岭美乾”盆地。
水美土堡共三座,双元堡,双吉堡、双兴堡。
双元堡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呈前方后圆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
沙县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沙县民间称:肩头坪,200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时写作”肩头棚”),起源于清朝末年。其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称。是闽中沙县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也是目前国产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演出时,由8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与十根手指头ACT,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ACT。大人根据剧情需要,和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