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学制怎么读 癸卯学制名词解释

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指整个教育分为三段七级,整个学制长达25年,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

初等教育9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8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3年)、高等教育8年(分科大学或大学选科3-4年,通儒院5年)

延伸阅读

1949年之前的四大学制是什么?

早期的四大学制,就是指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及壬戌学制。

(1)壬寅学制其颁布时间是1902年。

其最大特点是我国第一个以法定形式颁布的学制,但其并未真正实施,当时颁布的文件叫《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次规定要实行义务教育的学制。

(2)癸卯学制其颁布时间是1904年。

其最大特点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同时该学制有一个典型特征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癸卯学制颁布的文件叫《奏定学堂章程》。

(3)壬子癸丑学制其颁布时间是1912-1913年。这是民国教育家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时颁布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因此在此学制废除了读经讲经课,充实了自然科学知识,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可以同校。

(4)壬戌学制是早期四大学制的最后一个学制,颁布于1922年。

是此学制与前三个学制都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不同,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来制定,实行“六三三制”,因此也被称为“六三三制”、“新学制”、“1922年学制”等。该学制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这是我国早期学制中实行时间最长的学制,从1922年一直沿用到建国以后的1951年,其二是这是我国首个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

四大学制?

近代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常考内容为四个学制,即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学制。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开始制定现代学制。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壬寅学制(记忆口诀:壬颁布)

颁布时间:1902年

主持者:(清政府)张百熙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文件名称:《钦定学堂章程》因颁布于农历壬寅年,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律规定的学校系统。

主要特点:①注重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②由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③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二)癸卯学制(记忆口诀:癸实施)

施行时间:1904—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

主持者:(清政府)张之洞、荣庆、张百熙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文件名称:《奏定学堂章程》因颁布于农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主要特点:①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尊孔、忠君封建思想浓厚;②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教育体系划分为三段七级;③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④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易混点】: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三)壬子癸丑学制(记忆口诀:资本丑男女)

施行时间:1912、1913—1922年

主持者:(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主要特点:①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并将学堂改为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②教育体系划分成三段四级;③废除尊孔读经,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了自然学科。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易混点】:癸卯学制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

(四)壬戌学制(记忆口诀:长期戌美国)

施行时间:1922—1951年

主持者:(北洋政府)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别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或“一九二二学制”

主要特点是:①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②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③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这是我国首个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依据的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学制?

我国最早颁布并正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最大的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修业年限长达21年7岁入学,到28岁毕业);以日本为蓝图,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

癸卯学制

为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也为了适应风云变幻的形势,清政府制订了新学制,并于1904年初(农历癸卯年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

这个章程,把教育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等,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三级七段学制。同时还设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以培养各方面人才。

在中央政府,设学部主管全国教育,在省设提学使司,在县(包括府、州、厅)设劝学所,分管各级教育。新学制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种新式学堂的兴办,也加速了青年学生出国留学。

拟订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小学堂、中学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在教学内容上也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以中学堂为例,其学习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日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12门,每周上课36点钟,读经讲经为每周9点钟。

“癸卯学制”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并规定师范生不交纳学费,从而吸引了许多贫寒家庭的子弟入学。

333癸卯学制名词解释?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国家颁布并推行至全国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学制,由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学制的诞生,因旧历为癸卯年而称“癸卯学制”。

学制以日本教育为模式而创立,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高等学堂毕业以后可以升入分科大学或者通儒学院,毕业后可以获得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可以获得举人功名、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可以获得秀才功名。学年时间为25至26年。学制只允许男书生进修学习,不设女学堂。封建思想浓厚,辛亥革命胜利后对该学制进行了废除。

封建传统学制?

一.壬寅学制

该学制于1902年颁布,在《钦定学堂章程》中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公布却并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

二.癸卯学制

1903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时间长达25-26年,是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一个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读经,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癸卯学制是分为几段?

《癸卯学制》,整个教育仍为三段七级,整个学制长达25年,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

初等教育9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8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3年)、高等教育8年(分科大学或大学选科3-4年,通儒院5年)

从一定意义上讲,该学制反映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例如,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既规定了读经课程,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开设一定数量的西学课程,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什么是癸卯学制?

背景: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基于对西方学制的认识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学制设想,以《壬寅学制》为蓝本,对《壬寅学制》进行了增删修改,形成了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为《癸卯学制》。

地位:《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施行的第一个学制。

内容:根据《癸卯学制》,整个教育仍为三段七级,整个学制长达25年,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

初等教育9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8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3年)、高等教育8年(分科大学或大学选科3-4年,通儒院5年)

从一定意义上讲,该学制反映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例如,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既规定了读经课程,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开设一定数量的西学课程,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教育目的:1906年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清帝下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精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宗旨的前两项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了封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后三项分别与德育、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的。“尚公”强调国家利益和公民道德,“尚武”的目的是强兵,“尚实”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

对女子教育的态度:首先介绍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地位的确立。《癸卯学制》颁行后,对其批评的焦点之一,便是男子独享教育权,而将女子完全排拒于官学校门之外,这显然与男女平享教育权的世界民主潮流不符,因而亟待改进。

1907年3月8日,在慈禧太后的干预和授意下,学部颁行《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使女子教育首次在学制上占领地位,从而冲破了中国数千年来学校教育的“女禁”。

《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小学以单设为原则,不得男女合校。女子小学堂也分初等、高等二级,修业年限各为4年,较男子小学堂减少了1年:女子小学的课程中,增加了“女红”一门,并一律规定,就读于女学者严禁缠足。女子小学的堂长、教习,均须以女性担任为原则。该章程的内容重心,为各门课程的“要旨程度”和“教授时刻”所规定。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校也以单设为原则,不得男女合校。初办时,可暂于省城及府城筹设一所。其后,则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修业年限为4年,较男子师范学校减少了1年;女子师范课程中,专设“家事”、“裁缝”和“手艺”三门课程;入女学时已编足者,须劝令其逐渐解除。每校均须附设女子小学堂和蒙养院各一所,以便师范生实习。女子师范毕业生的服务期限,规定为3年。该章程的内容重心,也为各门课程的“要旨程度”和“教授时刻”所规定。

这两份章程的颁行,无疑表征了中国教育的重大进展。但是,修业年限的减少,说明对女子教育依然相对轻视尤其是对“女德”的反复强调,诸如服从父母、夫婿,不准参加公共集会,不得赴会表演,长衫必须过膝等规定,也依旧透露出陈腐的气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