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与国事的区别是什么? 国事和国是的意思

国是与国事的区别是什么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延伸阅读

为什么是国事而不是国事

这个题应该是为什么是“国是”而不是“国事”?

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事”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国是”要比“国事”的范围窄,因此不能用“国是”替代“国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朝有不直、毁名之臣,则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疏上,夺俸一年。呜呼!国是所归,往往如此矣。”

国是是什么意思

国是[guó shì]

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西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二》。“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

共商国是的是字,怎么不是国事,这个事字

“国是”和“国事”这两个词都有,但在语境用法上确实存在区别。和国家发展方向有关的、需要定下基本方针的,比如开两会,确实应用“国是”。过去封建时代有定国是诏,探讨国家怎么发展。所以国是是最根本的、涉及国家根本方向的方针政策,不是诸如计划生育、低碳生活之类具体事务性工作。总之,国是指大政方针,国事指具体事务。开两会要用国是;如果是国务院开会商议具体事务,就用国事。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国是”用得确实比“国事”少,所以一些人会感觉比较陌生。那是因为国是的使用语境很严肃、隆重,所以很少用到。比如《茶馆》中有一句莫谈国事,这里当然是国事,因为没有人在茶馆里谈国家根本方针。”至于“共商国是”这个词,是一种习惯用法或固定结构,可以肯定是一个惯用语,但很难说是不是成语,在成语和非成语之间。

其实每次开两会,关于国是都有争议,都有人提出这是错的。只能说全社会的语文水平在下降。过去用国是,没有人说用错,但现在每次都有人提出不对。这和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关,都太局限于课本,学生在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比较贫乏。另外这类问题也没有人感兴趣。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事”与“国是”都有词条,但前者专指“国家大事”,是比较具体的指称,而后者仅做书面用语,意为“国家大计”,是比较宽泛、广义的指称。因此“共商国是”一词中的“是”是不能用“事”来代替的。

“国是”是传统汉语中专指国家大计、国家政策方针的专用词汇,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语境庄重、严肃,例如,“愿相国与诸大夫关定国是也。”——《后汉书.桓谭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老残游记》,而“共商国是”这样的词汇则是固定的,不能写成“共商国事”。

“国事”指国家事务,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如:“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红楼梦》。

从字面意思上看,“国是”的“是”字,其含义从一般意义上引申而来,有“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层意思,而“国事”的“事”字则仅指客观具体的事情。从语境上理解,“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的决策,而“国事”则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由此“国是”与“国事”孰重孰轻是非常明显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