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教材教学|《赤壁赋》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赋这种文学体裁。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初步感悟苏轼儒佛道思想感情的奇妙统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初步感悟苏轼儒佛道思想感情的奇妙统一。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文体知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第一自然段内容理解
一、激情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投影展示,教师激情朗诵。
导入:让我们从《赤壁赋》里去体会苏东坡的情怀。随即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先介绍,教师再补充
东坡肉、东坡肘子……
三白饭与三毛饭……
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
《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御史台”府衙庭院内善种柏树因而又被称为“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因此又把“御史台”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因其政治立场问题,被别有用心之人罗织罪名下狱。
四、初步了解苏东坡的思想。
1、投影显示: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chuǎn),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2、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小结: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五、解题
1、赤壁:东坡赤壁亦称赤鼻矶。位于黄冈市城西门外。宋代诗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有前、 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
2、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 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翻译该段。
2、质疑、答疑、点拨
两个古代文化常识:壬戌: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两个通假字:属、冯
三个重要实词:兴、横、凌
两个状语后置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个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两个引用:(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诗经?陈风?月出》)(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诗经?卫风?河广》)
推荐《诗经》中的这两首完整的诗歌,学生早晚读时间读背。
3、归纳大意
苏子与客夜游赤壁。
4、内容分析
(1)思想感情:乐
(2)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豪情。
良辰:既望,月圆的夜晚。
美景:浩渺宁静,水天相接
月出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豪情:舒畅飘逸,超然物外(道家思想)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语言特点:骈句与散句结合。
第一课时在书声中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第二、三自然段文言知识、内容理解、思想感情变化。
一、复习导入
或抽背一段句子或抽解释字词或翻译句子。
二、齐读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读熟课文。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自译、质疑、答疑、点拨。
重难点词语:桂棹、兰桨、美人、嫠妇、不绝如缕。
重点句子:(1)于是饮酒乐甚 。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2)客有吹洞箫者。定于后置句。
2、归纳段意:苏子与客饮酒、歌唱、吹箫。
3、内容分析
(1)思想感情:悲。
(2)哪里体现悲?
(3)苏子悲:望美人兮天一方。客箫声悲。苏子的悲学生不容易发现,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美人”的含义,再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
(3)描写箫声悲的语句A、正面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侧面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问:箫声为什么悲呢?我们从第三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1、自读、自译、质疑、答疑、点拨
重点字词:愀然、东、西、缪、困于、下、舳舻、酾酒、固、安、渔樵、侣、友、匏樽、蜉蝣、一粟、须臾、无穷、骤、遗响。
重点句子:(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反问句,后一句还是被动句。(3)酾酒临江。状语后置句。(4)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2、归纳段意:客人悲伤的原因。
3、内容分析:因何而悲
(1)一悲自身之平淡一生: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古今对比。
(2)二悲与天地相比而自身渺小: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三悲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四悲欲求仙而不得: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成仙,道家思想的体现)
五、自由读背第二、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第四、五自然段文言知识、思想感情变化、景中融情、情中寓理。理解苏轼对赤壁的情有独钟,感悟作者儒佛道思想的奇妙统一。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自读、自译、质疑、答疑、点拨
重点词语:夫、盈虚、消长、盖、无尽、苟、虽、禁、藏、适、狼籍(藉)、枕藉
重点句子:(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变与不变,老子的哲学思想,事物的两面性)(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佛家思想的体现)(3)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句。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生个体虽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但人类代代相承,终归于永恒。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3、思想感情变化:
(1)由悲到乐:客喜而笑。
(2)苏轼仅仅只是开导客人吗?
A、赋的一个特征:善于主客对话的形式。这个客有可能并非真有其人往往借助客人之口表现自己的另外一面。
B、苏轼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受挫,于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C、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豁达和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三、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四、教师寄语: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五、学生畅谈启示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
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体会“突围”的含义,感悟苏轼旷达的胸襟。)
1、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
《定风波》、《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
2、与苏东坡有关的作品。
《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在线高中版

后赤壁赋教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