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原创|不会DIY,怎么申梦校?

音乐来自网易云音乐
“无论是DIY申请还是中介申请,每个申请生都应该具有DIY的能力,不仅仅为了把握自己的人生,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梦校…总有一天,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DIY。”
16年12月11日凌晨4点整,闹钟准时响起时,我已经盯着梦校Wesleyan的Portal一个小时了。在娴熟地输入账号和密码之后、进度条加载完之前,我闭上了眼睛。Admit、defer、reject这三种结果已经在我心里演练了千百遍,但即使是这样,手上也全是冷汗。我紧张地透过手指缝望出去,模模糊糊地看到前四个字母是“Cong”。长吁了一口气之后,我幸福地几乎晕厥,不光为了申请季的努力——不知多少个小时的深入school research、多少封邮件、多少次reach out——也为可以对DIY途中受到的质疑大声反击——
“谁说DIY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家是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送我出国读书就已经是一个要倾尽全家积蓄的决定。在高二上学期时,我开始考虑是否请中介,同时也在盘算计划高二暑假去美国进行一次访校+夏校之旅。父母得知了我的想法后,非常开诚布公地跟我探讨了我们家的收入、未来在美求学的花费以及目前为了支持我出国已经用掉的支出。考虑到家里的情况,我被无奈地告知没法兼得鱼和熊掌——
“请中介和看学校,你选一个吧。” 妈妈这么和我说。
最开始,我有这样一种错觉:没有中介的申请是不完美的。特别是在高二开始后,拿到了名校offer的学长学姐们分享经验时,总是以“我中介说…”“在中介的帮助下…”作为句子开头,在他们的申请总结里中介好像一直扮演着非常“神奇”的角色,似乎能化腐朽为神奇,大大增加申请成功的几率,让我对中介产生了盲目的依赖感。
另一方面,我对DIY也有一种莫名恐惧感。申请大学在我眼中简直像一个漆黑的隧道,似乎充满了复杂和凶险。CommonApp是啥?Supplement又是啥?我该怎么填表?要提交什么资料?面对这些,我是一无所知、一脸懵逼的,因此感觉自己格外需要别人的指引。
但是,我又很希望可以亲自走访一些学校。毕竟大学是一个将要生活四年的地方,我希望能作出最满意的选择。仔细思考后,我决定先去几个中介探个究竟,看看中介在申请的过程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
我和妈妈一共走访了三家中介,其中包括知名度很高的大型机构,也包括因为一些成功个案有所名气的小型或个人机构。
在听中介宣讲会和与顾问单独咨询的时候,我的确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信息:中介建议的申请季时间安排以及前期文书的素材准备都是很有帮助的;在与顾问聊自己情况的时候也收获了一些如何“串起”个人经历的灵感。
但是,在走访了这三家中介之后,我发现他们的重点更多放在前期服务上(如活动规划,专业选择,申请夏校,填表格等)。而被很多机构称为“申请最重要环节”的选校却比较潦草,只是根据学校的一些基本信息决定。在我看来,还是自己亲自去学校看看更有用。我试图寻找只提供部分服务(比如只负责文书,或者给选校list把把关)的中介,却发现几乎所有机构都是按“签约时间”进行收费的,不根据具体的服务收费。当时,我活动几乎成型,专业方向也比较清晰,若按时间签约,还得支付一些不怎么需要的服务(比如专业讲解、活动规划),并不是很划算。
我一直认为,找中介的精髓其实是找顾问。但很多中介公司为了名气,把顾问过度包装。而且,不少中介人员的流动性很强,最初签约时倾心的老师并不一定能够全心全意且全程地负责一个学员的申请。更重要的是,找到跟自己价值观契合并能不断激发自己灵感的顾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小概率事件。而陆续从身边同学那里听到的一些“坑爹中介”的故事加深了我的担忧,比如 “惊!前期让你倾心签约的老师和最终的文书顾问竟是两个人?” “白金前招生官美方顾问只是曾经在招生办打过工的学生?” “谈好全程负责你的老师中途突然退出,你得重新寻觅?”等等。揭开了中介的神秘面纱,见识了种种不足后,我逐渐开始觉得中介并不是必需品。
与此同时,我开始搜索DIY相关的信息。因为身边没什么有意向DIY的同学或有DIY经验的学长学姐,我转向了CUUS和College Confidential上的经验帖。这时我才发现网络上的资源多么丰富:CUUS上的“申请交流”版块几乎囊盖了申请各个阶段可能用到的资源。关于选校,有大学学长学姐呕心沥血写出的学校介绍;关于文书,有不少同届或是往届收获理想录取结果的前辈分享了自己的文书原稿;关于面试,不光有关于如何预约面试或各种面试性质的科普帖,还有干货满满的各校面试“鸡精”。我花了几天时间浏览各种帖子,在这过程中也对申请的过程慢慢熟悉,心里也有了一点把握:把申请这个看来艰难险阻的“长征”拆分一下,原来每个步骤都能自己找到线上“过来人”的援助。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DIY的,也是来自过来人的支撑。一次的偶然机会,我认识了一位芝大研究生在读学姐(也是我梦校Wesleyan的校友:D)。她与我在性格和专业方向上都特别相近、投缘,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知道要往什么方向努力。最重要的是,她向我伸出了援手——辅助我部分文书的brainstorming和润色(我只需支付约20%普通中介的费用)。有了她的文书辅助后,我悬在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暑假时开始活跃的“Panopath过来人”公众号也是我的一针定心丸。那时我几乎每场讲座都会参加,听各种学长学姐对于各种话题的经验,比如关于中介vsDIY、waitlist如何转正、申请小众学校等等。虽然那时我还没开始真刀真枪地与申请季对抗,但感觉心里已经备好了武器。我收藏了很多篇介绍学校的推文和学长学姐的语音,整个申请季都常常拿出来翻看比较。
哪怕觉得自己准备得再充分,在申请季拉开序幕之后,DIY的挑战还是让我措手不及。每天一放学很多同学就奔去中介那里写文书,而我只能一个人在家面对一盏孤灯啃指甲拼命想,越想越紧张焦虑,反而难以获得灵感,删删写写难有突破。
更可怕的是,与朋友的日常谈话里突然插入了许多所谓的“我中介说的内幕消息”,让我常常有种信息不对称的惊慌感,觉得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开始感受到了孤独感和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对DIY产生了怀疑,甚至有点责怪自己选择了这条荆棘之路。最无助的一两周里,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情绪崩溃一次。在学校里听到任何一点身边人申请情况的风吹草动,都会让我怀疑自己DIY是不是吃亏了。每每文书遇到了瓶颈,我就会忍不住去想:“如果有人直接帮我写文书,那多轻松啊!”。申请季的我身体里仿佛住了一个魔鬼,让平时几乎不发脾气的我开始摔东西、莫名其妙流眼泪、想逃避一切……幸好在芝大学姐的帮助下,我找到正确的brainstorm方法,学会了多思考多动笔,一点一点地丰满了我的文书,逐渐找回了自信。也感谢父母一直包容着我的所有负面情绪,一直开导、支持我,帮助我从负面情绪中走了出来。
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我总会把“没有中介”看成一种劣势,下意识地觉得那些有中介的人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结果,常常看低自己。而事实上,DIY这个决定迫使着我更仔细清晰地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突破自己,不仅帮助我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也帮助我愈加清楚自己的能力、志趣和习惯。与此同时,DIY也提供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契机,让我使用一切途径去填补申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我逐渐从许多网站、书籍、高中学长学姐以及意向学校的学长学姐处搜集信息,并建立了我自己独特的“DIY自我拯救包”。
“DIY自我拯救包”:
i. 选校资源:
1)Fiske Guide to College:最全最权威的选校指南;
2)Students’ Guide to College:囊盖了对top100学校的学生采访,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校生活、学术和社交氛围;
3)Common Data Set:上面的录取率和标化percentile真的是隐藏技能,有助于判断学校是reach、match还是safety;
4)Unigo:见过最好的线上选校网址没有之一;
5)Niche:用打分的方式描述了每个学校学术、校园、社交等方面的情况,虽然有些数据已经过时了,但也是初期了解、筛选学校时快速直观的好方法;
ii. 申请资讯:
1)CUUS:有很多有用的介绍学校、分享文书和面试经验的干货帖,但也有很多chance帖会使人徒增压力,所以一定要慎用;
2)College Confidential:美国版的CUUS,围观美国学生的选校和申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内幕”资讯,如学校的风气和社交氛围等,但仅供参考,毕竟美国人的大学录取还是比我们国际生的容易多了;
3)学校官网:Admissions page的申请材料清单、Class profile学生标化、国际生情况,About page的学校理念、历史,Academics page的专业介绍、课程目录,Campus Life page的学生社团、特色活动……不管是在了解学校还是Why essay找素材的时候,官网都是最重要的资源;
4)各处搜寻来的往届文书:强推《50 Successful Ivy League Application Essays》,可下载电子版。有些网站上(比如gradesaver.com )有付费获取往年录取者文书的服务,有些学校官网上(如UVA,Tufts)也提供往届学生的文书作为参考;
5)强烈推荐Panopath过来人:Panopath过来人公众号上的推文和讲座&APP上认识的学长学姐是我申请季过程中重要的信息来源(比心)
iii. 文书灵感:
1)学会做有效的brainstorming:
和很多人一样,我当初面对“想跟我谈人生”的文书题目时一片空白,死命都想不出要写什么:“我好像什么都没干啊,到底是怎么长到这么大的?”。直到一份学姐给我的brainstorming问题清单拯救了我(网上也能找到类似的资源),上面的问题从童年经历,比如“你会对11岁的自己说些什么?”,问到价值取向,比如“什么样的时刻让你感到在做自己?”,能让我对自己做一次完整的profiling。生平第一次,我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把我塑造成了今天的自己。我的每一次抉择和每一种判断,是否在暗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什么使我快乐?什么使我愤怒?我的内心活动如何影响我的外在行动?思考这些问题就像破解一堆手头已有的碎片,然后寻找一种粘合剂。
2)学会捕捉与反思日常点滴:
学会了brainstorming之后,我对待日常生活的方式都仿佛转换了一个视角。一方面我更加走心地搜寻生活中的灵感,另一方面我仿佛也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对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行了反思。比如说,看书的时候我会记下心有戚戚的段落并批注一些随想,看新闻的时候我会自问“这个话题跟我的个人经历有什么共通点”,看电影抹眼泪的时候也会停下来想一想:如果这个情节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办?。
申请季的每一天其实都充满了上天给我们的灵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一个“采蜜的人”。很多文书里问的都是学生对于周边世界的觉察和感悟,以及外在环境和经历如何塑造了学生的个人性格。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向外汲取信息的过程(甚至包括刷微信、观察行人、追星、颓剧等等)都充满了可以为我们所用的灵感,也暗示了我们的一些个人特质。没有任何好的文书能凭空而来,但光有事实也不是一篇好文书。从外在的到自己的,需要我们打开心和眼,多咀嚼现象、多反思自己。我每一篇文书的骨架,可以说都来自这些回家路上一个人坐公交看着窗外“思考人生”的过程。
iv. 文书修缮:
DIY的一大恐惧就是没有人帮忙改文书。但其实,DIY避免了与单一中介的绑定,反而给了我们一个全方位利用身边资源的机会:免费/低价获取对文书的反馈意见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1)有经验的学姐学长:在我的经验里,通过Panopath联系到的学长学姐都十分乐意对申请生的文书提出反馈意见,而且常常还能给出很有价值的基于学校风格的意见;
2)了解你的朋友:把文书给与自己关系很近的朋友看也能收获最中肯的意见,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准确地看出你是不是在文书里“做自己”,还是把自己拗成了“招生官可能会喜欢的”另一种样子;
3)身边的老师资源(国际生适用):国际部或国际学校的老师们本身就有帮助学生申请大学的职责,因此他们也很乐意和学生聊聊学生的申请计划甚至无偿对文书进行comment(不过很多时候取决于学生和老师一贯的关系了);
4)提供单次文书修改服务的网站:有些网站也提供单次的文书修改服务,会在结构和语言上把把关(我知道的有collegevine.com,但没试过所以不敢保证质量)
v.时间预留:
1)安排时间时将可能出现的emergency也考虑进去:
我是一个患有严重拖延症的人,几乎每份申请都是踩着点交的。申请季开始前,我给自己列了个很详尽的时间表,但事实证明我没有一项任务是按时完成的。幸亏,我在计划里给每个学校都有几天的预留时间,没有耽误到大事。
2)按照自己的节奏设定自己的deadline:
“时间”就是申请季的生命,每个人有不同的时间利用模式,因此DIYers在做申请季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自己一贯的处事方式(比如我习惯留几个小时一口气写文书,就从不指望自己能有效率地利用琐碎的时间)。
vi. 情绪调节:
申请季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压力重如泰山,所以调节情绪也是申请季期间必要的本领。尤其是在DIYers的眼里看来,好像人人都比自己要有把握。这种压力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学会与无所不在的压力共处。
1)提交申请前的的情绪调节:
我在提交申请前情绪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同辈压力。同辈压力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正向的督促作用。它可能会带来令我们自我怀疑的负能量,也可以促使我们在竞争中进步。我最开始只看到了它最丑陋的一面,被那些负能量操控情绪,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好在,彼时我采取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措施,使我恢复了情绪调节的能力。在后来多思考多动笔的过程中,我逐渐适应了压力,摆脱了负能量,开始将其视为动力,以此帮助我写出更有深度、更有内容的文书。
除此之外,我通常通过刷搞笑系的美剧和脱口秀、听喜欢的音乐剧和古典音乐、和好朋友促(bao)膝(tou)长(tong)谈(ku)、用低分高录的例子鼓(ma)励(bi)自己、写完一篇文书后大吃一顿奖励自己等等方式缓解自己的压力。
2)出结果前的情绪调节:
距ED出结果的前一周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也是巨大的,我一会儿悲观地感觉自己要被翠菊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好像很稳的样子,每天的心情都像是在乘过山车,忽高忽低。
为了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我去知乎上看“被梦校(dream school)拒了之后该怎样调整心态”“被梦想大学拒绝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使自己做好被翠菊的心理准备。同时,我开始进行更详细的school research,物色第二梦校,防止被拒后随之而来的不知所措与漫无目标。但尽管已经有了以上的准备,我的心理压力始终很大。为了不让自己在出结果前猝死,我也开始有计划地跑步、打拳,以此发泄一下自己的坏情绪,释放一下自己的负能量。
当我终于成为了一个申请完并成功survive的过来人,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这焦躁得掉头发的几个月时,我想和那些正在考虑DIY的人以及准DIYers分享一些看法与建议。
DIY意味着在申请大学这件事上全权对自己负责,虽然并不是“一申定终生”的决定,但其中涉及的未知、自我怀疑和不确定性,还是足以让申请季的漫漫长夜很不好过。这些因素导致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DIY。在我看来,在客观的经济条件制约之外,满足以下条件的人可以考虑DIY:活动几乎成型(至少能写出8个有意义的活动)、标化成绩优异、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清晰的认识、有比较高的英语写作水平、会自我反思、喜欢思考。
申请季中,自我审视、资源整合、及时调整、正面抗压是四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我建议从高二开始有意识地多进行自我反思,养成为自己做决定的习惯(如做什么活动,考几次标化,申不申夏校);申请的时候在电脑里给自己建几个清晰的文件夹,编码标好“选校、文书、数据”等等,平时看到有用的资料就及时截图、整理;学会向他人开口求助,多请有经验的人看看自己的文章,听听他们的建议,多一双眼睛也就多一种视角;也要找到让自己开心起来的途径,在迷茫的前途面前抓紧生活中的小确幸。
现在,当我回望这几个月走过的征程,真的有太多人需要感谢,而最要感谢的是彼时顶住压力的我自己。DIY使我百分百地体验了申请之路,也百分百地明白了自己的选择。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所选的是我想要的。在DIY的道路上,我学会的是为自己考虑,为自己选择的能力。
DIY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但是,当你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之后是难以言喻的独立与自由。若你是申请生,正在选择DIY与中介的路口徘徊,不如尝试考虑DIY的可能。
毕竟,总有一天,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DIY。何不从现在就开始呢?
Xinyue现已加入过来人APP在校生豪华套餐
快去APP上认识她吧~
有想看的文章却迟迟无法与之相遇?
有文章idea却文字苦手?
有满腹的文采与故事
却缺少一个引爆灵感的导火索?
除正常投稿渠道外
过来人原创特别开启文章idea收集/认领计划
大家可以将想看文章的主题PO在评论中
我们会挑选较优的写成文章
若你看到自己可写或拥有题材的内容
也可加下图中的微信
成为原创干货的作者/主人公
Panopath原创文 Xinyue
名字是拼音里最难念的
编 安娜
不姓卡列尼娜
编 XIONG
不投稿?
编 爱丽丝儿
不游仙境儿
编 麦吉
不送礼
排版 子之手
不给拉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