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男方去女方家送什么 端午节男方去女方家要送烟酒吗

摇窝,摇篮的俗称。流行于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其他地方如何称呼摇窝,本人没作过考证,不敢妄论。

沔阳农村的摇窝一般是新娘子的回礼。农村人结婚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青年一般十八九岁就结婚。想要结婚的当年,男方会在端午节期间给女方家送去散子、粽子、点心、毛扇之类,也有送一刀肉的,这表明男方要女方向人了。媒人从中调与,新婚日子一般定在下半年冬天。到第二年端阳节,女方已挺着个大肚子,小俩口又去娘家送端阳礼,娘家则回一张毛竹制作的凉床、一架摇窝,大概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再过几个月,新娘变亲娘,摇窝正好派上用场。这摇窝由两部分构成,主件由木头制作,底部为工字型,工字的两横为两头上翘的弧形,两面则圆弧给上,左右各镶一块板,被漆成红色,板的外侧画上荷叶莲蓬、石榴之类的图案,寓意多子多福!次件则为竹篾编成的壹个一米左右长、半米左右宽、三四十公分深的大篮子。篮子里先放入稻草,再垫上棉胎垫、装有草木灰的灰袋子,上盖红底白牡丹的小花被,这就是农村要求的摇窝。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信没睡过摇窝的很少。但如果你说记得你睡摇窝时的样子,要不你的脑回路非常强,要不就是鬼扯!因为科学证明人类会自动清除三岁以前的记忆。因此,你只了解你睡过摇窝,但你不了解如何睡的摇窝?那我就讲讲你小时候睡摇窝的经历:

小时候,我有一邻居爹爹,非常喜爱打麻页子牌,三天没牌打,心里象猫爪抓!喇嘛要下地去干活,叫爹爹抱孙娃子。爹爹一心想去打牌,就盼着孙娃子早些睡,可这孙娃子就是不睡,急得爹爹抓耳挠腮没办法,爹爹只得把娃儿放摇窝里。这娃儿也刁得很,你一放他下来他就哭,一抱起来他就笑。这爹爹发狠,把娃儿放摇窝里使劲摇,你越摇,娃儿哭得越凶。娃儿越哭,爹爹越是发狠地摇。随着摇摆的幅度越来越大,最后把个娃儿摇到了地上。你说也怪,娃儿掉到地上后,一点声响都没有了,把个爹爹惊得掉了魂。等抱起来一看,这孙娃子在那笑呢!爹爹一块石头落了地,反倒说孙娃子天生是块挨揍的料!爹爹抱了一会儿,牌瘾上来又忘了刚才的怕。从头把娃儿放摇窝,娃儿又是哭。也不知这爹爹咋想的,爹爹发现娃儿掉地下不哭,就试着把娃儿放回到了地上。这娃儿也接地气,放在地上还真不哭了。爹爹喜出望外,抓紧把被子放地上,让娃儿睡下,自己心安理得地打牌去了。等喇嘛过来一看,家中的花狗蹬在那看着呢,一顿"鬼抽筋的"“砍脑壳的”乱骂!

还有一位邻居爹爹,这是一位瞌睡虫,坐哪睡哪,一睡就鼾声如雷。喇嘛要爹爹帮忙看摇窝里的孙娃儿,这爹爹坐那儿就睡。孙娃儿也是一位怪种,你摇我就睡,你不摇我就哭!我的个老天,爹爹气得是火冒三丈,打又打不得,骂又听不懂,自己跟自己置气。要说这懒人还真有懒人的办法,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摇窝,一头系自己手腕,然后躺床上睡自己的觉。孙娃子一哭,他手扯一扯,摇窝摇一摇;孙娃子一哭,他手扯一扯,摇窝摇一摇,两不相干,睡得香甜。喇嘛过来一看,哭笑不得,有心捉弄老头子一番。她端来一脸盆冷水放在床沿洗脸架子上,把系摇窝的一端系在了洗脸架腿上。娃儿见没人摇了,又哭了起来,这爹爹一听抓紧扯,如何扯不动?再一使劲,一盆水全倒在了自己身上,人一激灵,睡意全无!喇嘛在旁笑声连连,口中戏谑:你个死鬼,就了解睡,睡不死你!

这摇窝除了用来哄小孩子睡觉,实则还是壹个盛物的家什。农村人如何方便如何来,啥子东西都会往上面放。夏季天气热,家家户户都把饭桌放在台级树底下,一家人边吃边说,东家长、李家短,大人则一手摇蒲扇,一手端碗喝米新茶,有孩子的人家把摇窝也搬到了外面。一年夏季,邻居喇嘛把米新茶煮好后没地方放,看旁边有摇窝,就想把它放到摇窝里,摇窝不稳啦,这咋办?喇嘛用一块砖塞在下面,把米新茶放在了摇窝里,摇窝稳是稳了点,但不牢靠,时间一长就忘记了。等到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家里的花狗也在桌子底下钻进钻出。爹爹不耐烦,一脚踢在花狗身上,花狗负痛猛地给前一窜冲到了摇窝,摇窝本来就不稳,如何能经受住狗儿的冲撞,一脸盆米新茶就这样打翻了。爹爹骂喇嘛说,都当喇嘛的人了,做事还这么不稳当!喇嘛骂爹爹说,狗子好好地,你踢它搞么家?

你说摇窝亲么?没有壹个人说不亲。即使睡着不亲,看看笑笑也亲啊,你说是不是?

版权声明